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息详情

“戏曲之花”开遍校园
[发布时间2018年3月16日]
      “小昆班”的起步,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。当时的昆曲艺术还没有成为“世界文化遗产”,但是在昆山,昆曲一直受到民众的呵护和宠爱。昆山人像保护珍宝一样保护着昆曲,捍卫着昆曲艺术的春芽。1991年,市第一中心小学率先恢复昆曲教学,成立全市首个“小昆班”,聘请昆曲前辈执教,掀开了传承昆曲、复兴昆曲运动的第一面旗帜。
首设“小昆班”
踏上昆曲传承复兴之路
      从娃娃抓起,是培养优秀戏曲演员的基本要求。在孩子们身体条件较好,发育尚未成熟的条件下,吊嗓、搁腿、下腰、劈叉、走台步、跑圆场、前桥、毯子功、后翻等戏曲动作,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。但聊起刚成立“小昆班”时遇到的种种坎坷,一中心小学“小昆班”负责人张文华感慨万千,他说,起初师资力量不足、家长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因素都一度成为难点。
      据该校校长介绍,当时市里提出“振兴昆曲艺术,从娃娃抓起”的口号,学校创办“小昆班”的初衷是在学生中开展昆曲启蒙教育,让昆曲这一戏剧“活化石”能够代代相传、发扬光大,“但没想到,一开始却阻力重重。”为了克服困难,学校一方面到苏州、上海、南京等地寻找专业老师,另一方面积极与家长沟通,消除家长的顾虑,先后投入几十万元改建造了300平方米的排练场和200平方米的小舞台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“小昆班”的运作开始常态化,一中心也走上了昆曲的传承复兴之路。
 
编写校本教材
昆曲文化弥漫整个校园
      为了更好的普及昆曲艺术,近年来,一中心小学在办好“小昆班”的基础上,着力开发昆曲校本课程,在全校普及昆曲教育。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,共编写了三册适合于低、中、高年级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《走进昆曲》,旨在通过浅显的讲解、声像的再现,艺术的感染,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。
      “其实,编写校本教材一方面是为了普及,另一方面是为了选出好苗子。”张校长解释说,“小昆班”的演员一般从进校二年级开始选拔,选上后一直学到六年级。平时,他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,利用双休日和兴趣活动时间进行训练,包括传统折子戏的继承、课本剧的改编等。
      二十多年来,一中心小学“小昆班”已培养昆曲新苗数不胜数,目前共有平均年龄在10岁左右的小演员近40名。如今,全校班班教唱昆曲,师生演唱昆歌,在一中心小学已蔚然成风,一招一式,像模像样,字字句句、一腔一调,清脆婉转。“小昆班”也成为学校的知名品牌,昆曲已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“座上宾”。
 
 “小梅花”盛开
“小昆班”喜获累累硕果
      文化春风孕育了“小昆班”,昆曲梦想滋润“小梅花”盛开。
      翻开一中心“小昆班”的成绩单,人们禁不住惊讶:在“小昆班”受过昆曲艺术培训、学习过昆曲的学生达千名;蔡旋、沈熙宇、何思煜等多位小演员获中国戏曲家协会颁发的“小梅花金奖”称号;束春芳、杨依林、蒋心怡等十多名学生考入北京、上海、江苏戏曲学校,成为专业戏曲人才;昆剧课本剧《海力布》应召晋京,进中南海演出;《牡丹亭·游园》、《长生殿·小宴》、《扈三娘》等七个剧目多次获全国金奖……大大小小奖项数不胜数。“小昆班”还曾远赴澳大利亚、韩国、日本、台湾、北京和上海等地进行文化交流,每年演出近共50多场次。每场演出,小演员们惟妙惟肖的演出、清雅喜人的形象,都博得了全场热烈掌声。
      可以说,一中心小学的成功实践,为“昆曲进校园”昆山各学校创办“小昆班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此后,各个“小昆班”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市11个学校。

版权所有: 昆山第一中心小学

学校地址: 昆山市玉山镇南街108号

技术支持:昆山市富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